首頁 新聞頻道 文化閩東

美麗的芹洋刺繡

2016-03-10 09:24 來源:寧德網(wǎng) 鄭祖輝

寧德網(wǎng)消息(鄭祖輝說到地方刺繡,年長些的人對曾經(jīng)紅遍閩浙一帶的芹洋刺繡并不陌生。

在福安市溪潭鎮(zhèn),曾遠近聞名的芹洋刺繡距今已有百年歷史,在進入機械化時代后同樣受到?jīng)_擊,大街小巷內都是機械電腦刺繡,古樸原味的純手工芹洋刺繡被漸漸地淡忘。

刺繡手藝因“破四舊”中斷

這其中的變化歷程,對于從事刺繡20多年的芹洋村民劉吉春和其妻子葉愛梅來說,深有感觸。

在66歲劉吉春的記憶中,以前村中的女性,沒事時都會刺繡些生活飾品。“前幾輩的家庭婦女大都繡些虎頭鞋、貓兒鞋、獅子帽等小件東西,到后來才逐漸接觸大件刺繡。”劉吉春介紹說,解放后的芹洋村刺繡最為鼎盛,村里大部分家庭都有各自的刺繡作坊。

“我奶奶那輩人的手工技術好,這東西是沒打草稿,直接繡上去的。”劉吉春介紹說。

到了文革時期,芹洋村刺繡和村中閩劇團被列入“破四舊”而中止。直到1976年后,村中婦女們才逐漸恢復曾經(jīng)的老手藝。村中閩劇團曾使用過一整套行當由于及時保存,躲過了文革破壞,村中戲團才得以重新組建。

恢復作坊再次受到?jīng)_擊

不過,文革剛結束,當時很多戲服作坊還沒法一時恢復生產(chǎn),村中戲團常使用的戲服、戲帽等容易損耗的行當一時難以修補添置。

此時,戲團琴師劉文玉開始四處拜師學藝,并參照村中原有的老式戲服,聘請工匠到村中邊做邊教,自己從中學有所成后再傳授村中女工,開辦起了戲服制作坊,逐漸吸引許多戲班前來訂購行當,帶動了村民創(chuàng)收。

“我與小叔劉文玉走得近,沒木匠活閑時經(jīng)常往他那兒跑,邊幫忙邊向他學習戲服制作。”劉吉春說,在他小叔劉文玉去世那年,為了小叔及其作坊的名聲,他毅然接手劉文玉之前欠下的戲服訂單,這一接手就是20多年。

接手戲服作坊的劉吉春好景不長,隨著電影、電視等新娛樂媒體的普及,傳統(tǒng)戲劇逐漸被淡化。“上世紀80年代末,民間戲劇團開始一個接一個地解散,很多戲班欠我的戲服訂單錢到現(xiàn)還沒還,戲班行當被其他債主封的封拿的拿,我也沒辦法,只好看形勢改接其它訂單。”劉吉春感嘆地說,可惜當時的老式戲團行當都不見了。

競爭激烈等待再次轉型

停止制作戲服的劉吉春,開始涉及傳統(tǒng)習俗中所需的“序”“桌圍”“龍傘”“神衣”等刺繡訂單,聘請的村中女工也從中逐漸掌握了這些手工技藝。曾經(jīng)該村中六七成的家庭婦女和未婚女子都在劉吉春家族作坊中學過手藝,從中也出現(xiàn)了一大批刺繡能工巧匠,他們靠這門手藝走出農(nóng)村,進駐福安、蕉城及廣東、浙江,生產(chǎn)制作的刺繡暢銷各地,甚至遠赴港澳等地,芹洋刺繡聲名遠揚,芹洋村逐漸成了眾所周知的刺繡村。

如今,劉吉春和妻子葉愛梅仍生活在芹洋村從事刺繡,丈夫負責搭架、設計、描繪等工序,妻子和聘請的女工負責刺繡等細致活,全家數(shù)十年都靠這門手藝維持生計。不過,隨著機械化發(fā)展和電腦刺繡的出現(xiàn),掌握傳統(tǒng)手工刺繡技藝的劉吉春和妻子能做的只有堅守。

“電腦刺繡是一方面,芹洋人在福安、周寧及浙江等地都開了門店,競爭多了價格只能壓低,村中年輕人都外出創(chuàng)業(yè)打工去了,愿意做這手藝的都是些在村的婦女。”葉愛梅感嘆,其兩女兒出嫁后都有各自家庭和工作,兒子偶爾還會回來幫些忙。

曾經(jīng)出村開辦刺繡店面的芹洋人,單在福安市區(qū)就有近10家,后因利潤下降,現(xiàn)仍能堅守店面的所剩無幾。

慶幸的是,近年來我市有關部門和溪潭鎮(zhèn)意識到芹洋刺繡的獨特性,是不可多得的農(nóng)村文化產(chǎn)業(yè),如能加以轉型提升,開拓新興產(chǎn)品和市場,將有望再次成為當?shù)剞r(nóng)民增收的絕佳途徑。

責任編輯:葉朝玉

關鍵詞

刺繡 芹洋 劉吉春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寧德網(wǎng)簡介 版權聲明 聯(lián)系我們 加入我們

寧德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jīng)寧德網(wǎng)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4001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號:1309374

廣告聯(lián)系:0593-283132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新聞熱線:0593-2876799

寧德市新媒體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寧德市蕉城區(qū)蕉城北路15號閩東日報社三樓

閩ICP備09016467號-17 網(wǎng)絡舉報監(jiān)督專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