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本村的宮廷祭祖習俗
仕本村宮廷祭祖習俗。
寧德網(何奕敏)宮廷祭祖習俗流行于周寧縣禮門鄉(xiāng)仕本村一帶。仕本村,距離周寧縣城29公里,現有230多戶,人口逾千,是個有著1100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落。村子環(huán)境清幽、民風淳樸。據傳,該村肇基始祖系唐昭宗皇帝的后人。為了紀念先祖締造之艱辛,不忘尊宗敬祖之意,千余年來,仕本村李氏族人恪守宗規(guī),每逢農歷寅、巳、申、亥之年仲冬舉行大型貢祖祭祀活動,至今依然保留著隆重的宮廷祭祖禮儀。族人謂之“三年一貢弘祖德,四境七迎謝宗恩”。
傳說,仕本村開基時,請來方士選擇在水流東水流西之地居住,子孫后代永不為官,但都能過著自給自足、偏安一隅的生活?,F如今,歷經千年,子孫后裔遷徙八閩各地,人口達數萬,據考證,仕本村千年以來,歷史上的確沒有出現過地位顯貴的官員。
后人為了紀念先祖,建有“李氏家廟”。廟內佛龕上供奉有六位先祖寶像,其寶像選用名木精雕而成,坐于轎中。
每逢寅、申、巳、亥這些貢祖年,王宿地、田洋、池園各村會分別派人到“李氏家廟”恭迎祖先,其迎祖先的活動,以仕本、王宿地更具特色。
仕本與王宿地相距10公里左右,每逢貢祖年的農歷十二月初三,王宿安排數百人到“李氏家廟”迎祖,迎祖隊伍最前頭是彩旗隊,隨后跟著回避牌、龍頭杖、西瓜錘等儀仗隊,再后才是由四人抬著的始祖雕像的轎子。轎子后還有一人手持龍傘,并一路旋轉。鑼鼓喧天,一路歡送。途經禮門、貢川、阮洋中、際會、吾東溪等村,所到之處,神銃隊鳴統告知,各村沿路居民也要鳴銃歡迎,并且爭先恐后朝拜。
始祖寶像在王宿地奉祀至次年農歷正月初三才送回仕本“李氏家廟”。在送回家廟的過程中,俗稱接祖宗,其活動比迎祖宗更為熱烈、隆重。
農歷正月初二,仕本村安排二十四名代表前往王宿地,其中應有四名能夠掌握宮廷禮儀的青年,俗稱“禮生”。“禮生”在仕本出發(fā)時,受族人最高禮儀歡送,族人擺香案、供香花、燭臺,舉行儀式后,用鑼鼓隊加以歡送。“禮生”到村尾列隊向歡送的人群行鞠躬禮。抵達王宿地后,同樣受到族人最高禮儀接待。
當晚,王宿地安排茶點敘親會,并選出本村的“禮生”代表與仕本村的“禮生”走禮。“走禮”即為宮廷禮儀,雙方代表各一人參加。舊時“走禮”的“禮生”頭戴官帽,身穿有長水袖的圓領袍衫,袍衫外套著袍褂,手持“禮帕”。“走禮”有多種步法,分別為“雙蝴蝶”、“剪刀剪”、“平丈”、“二十四拜”等舞步。
“走禮”的步法繁雜,如“雙蝴蝶”的走法是:雙方派代表各一名,分賓主面對面以立正姿勢站立,兩人相距約3米左右,主位在左,客位在右;雙方同時清官(即正官帽)、風扣(即正衣領)、角帶(即正腰帶);主客向外轉(即主向右轉,客向左轉);主客目光對視,雙手環(huán)抱與肩同平向外作揖,雙膝微曲,此即拱手禮;主客互換位置,雙方邁出向外的腿以半圓形弧線調換位置,客走外圈,主走內圈;雙方目視前方行拱手禮;雙方各以外腿向前邁一步,又行拱手禮;雙方再向前一步,再行拱手禮。
三次拱手禮后,客原地不動,主半圓形走向客對面,雙方互行拱手禮;主到茶桌邊以“禮帕”分別向凳、筷、杯做請坐、請吃、請飲的姿態(tài),客人以拱手禮做回應,最后主人走到客人身邊相攜入座。其他禮生隨同入座舉行茶話會。茶話過程中,雙方主要話敘本家友誼,互相祝福,俗稱“講好話”(即吉利話)。
次日,雙方“禮生”一路護送始祖寶像返回仕本村。仕本、池園村各家各戶均持神銃趕赴十余公里外的際會村迎接。鄰近鄉(xiāng)村男女老少亦積極參加迎祖活動,隊伍達數千人,僅僅放銃隊伍就達到數百人。一路上銃聲此起彼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途經阮洋中村時,該村還將其肇基始祖雕像從祖廟里抬出,供于道路中央迎接仕本村始祖雕像,并舉行類似君臣之禮的貢拜儀式。據傳說,阮洋中始祖系仕本肇基始祖的舊臣、地理先生。
至下午三點左右,歷時八個小時的接祖隊伍才抵達仕本村,環(huán)村一圈之后才將祖宗供于“李氏家廟”。
初四清早,仕本村、王宿地的“禮生”在仕本村“大廳”門口舉行告別儀式,告別儀式上也必須“走禮”。
目前,這樣的宮廷禮俗正在慢慢消亡,收集、整理、讓后代知曉這些文化傳統禮儀已刻不容緩。
責任編輯:吳圣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