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允芳/六十年前“想吃”
過去,農(nóng)村有句村諺俚語:“女人想吃‘做月里’(分娩),男人想吃去城里。”在當時,這話不無道理。
六十年前,生產(chǎn)力仍然低下,物資十分匱乏,群眾生活水平低,到哪里想買一些零食都很困難,更何況在農(nóng)村了。其時,村中有個女孩,才十七歲,瘦瘦的,想吃。嫁給一位“半老式”的商人,不到一年就分娩了,吃得胖墩墩的?;氐侥锛視r,許多婦女都羨慕地說:“月里做得好!”“她吃了十多頭雞!”即使家中貧困的,也會在“月里”或多或少增加一些營養(yǎng),以使母子能平安健康。
據(jù)阿乙伯講,那時他正值年富力強,有的是力氣。但家里沒有什么好吃的,就上山砍了一擔木柴,曬到半干時就挑到城里去賣。過去家家戶戶都用柴灶,燒木柴。柴片一擔可值二元多錢。他挑的一擔足足有一百三十多斤,賣了二元六角錢。他找到一家小食店,要了一份炒豬肝、一碗炒米粉,再加半斤米酒,總共才六七角錢。他獨自美美地飽餐一頓,過了一回“吃癮”。然后再到街上買了一斤咸魚、鹽和幾塊咸燒餅帶回家。家人和孩子看到咸燒餅,都眉開眼笑,垂涎不止。當然,這都是陳年往事了。
而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nóng)村面貌已發(fā)生根本性變化,物資不再匱乏。年輕一代已無法想象過去的困難狀況,更無法體驗“女人想吃‘做月里’,男人想吃去城里”的況味。這句有著“歷史印記”的村諺俚語,也已經(jīng)沒有人提起了。
責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