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源/蛙聲浪里的書聲
曾經我說過,村莊在歷史的長篇巨著中,只是一個逗號,后來漸漸發(fā)現(xiàn)這句話淺顯得如自己村前那條小溪之水。原來村莊中有許多佼佼之村,他們與高遠的廟堂之間有著筆墨相傳,甚至還有皇恩浩蕩的御筆帛書。石堂,寧德石堂,這里就有圣旨,就有《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中的二十二卷約30萬字的《石堂先生遺集》。想到斯,念到斯,這個村莊在歷史的巨卷中就不僅僅是一逗號而已,完全就是瀚墨書香有遺篇。這里蛙聲蟲吟的浪潮里也就有了朗朗誦讀聲。
宋淳佑四年(1244年)陳普的第一聲啼哭,如一聲春雷乍響,驚動了左鄰四舍,驚醒了四周群山環(huán)抱的山野,帶來春風化雨的強音,“四書五經”與把酒桑麻、田家談雞和諧相融。陳普這一個偉大的名字如同石堂境的文筆峰,挺秀在每個人的心中。
站在“陳懼齋先生祠”門前,想起先生的字、號,思緒如隔溪千重稻浪漾起層層漣漪。“尚德”之字,確實德馨八閩,那件長衫儒雅翩翩,北至建陽云莊書院、政和德興初庵書院,閩中福州鰲峰書院,莆田勿軒莊書院,還在政和、古田、屏南等地游授十幾年,何處不是春風化雨,桃李芬芳??上壬鸀楹翁?ldquo;懼齋”呢?一位心中滿是石堂之境的萬千丘壑智慧之人,何懼之有?是的,石堂先生的“懼齋”正是無懼之齋。古人曰:心安無懼,行端無懼,“懼齋”懼的是無知愚昧而狂望。先生正為人人知書達理,無所畏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號天下。這一字一號,把品德、知行兩面旗幟豎立。我深深鞠躬,彈去風塵,才進入“懼齋”祠。
先生祠的格局與許多大院落或宗祠一樣,坐北朝南,中軸對稱,一進上下廊,這中規(guī)中矩的建筑,正合先生有方有矩的處事哲學。青磚砌墻,翹角巍峨也符合剛正之秉性,元朝廟堂幾度要啟用先生,而先生婉拒而歸隱。下廊中間天井,四水歸堂,這也正是先生追求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之境。大廳高達兩丈有余,歇山頂?shù)奈蓍馨讶俗猪斕?,一根根大柱頂起了一個“棟梁縱橫柱擎舉”的普通道理。288平方米,雖不是太大,也算寬敞,足以讓先生深思慢踱,左走“尚德”,右行“懼齋”,把“儒、道絕學”一步步擺渡到了這祠堂里,朗朗書聲和著石堂境的風聲雨聲蛙聲溪流潺潺流水聲,年年傳誦,越流越遠。一個兩千余眾的文峰村,就出兩名進士、八名舉人,秀才一百八十二人,更何況石堂境還有梅鶴、南嶺、岔路、黃柏等村,這些村一樣人才輩出。清朝寧德縣令葉稠改寺為祠,紀念石堂先生——陳普,也是品德修及,從善如流的體現(xiàn),這位葉知縣該也是一個開明智慧的七品官。
史料記載:“‘陳懼齋先生祠’位于蕉城區(qū)虎貝鄉(xiāng)文峰村北。祠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嘉靖四十年(1561)毀于倭患,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重建,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乾隆三年(1738)、七年(1742)、四十一年(1776)三次修葺,坐北向南,前為戲臺,后為正廳。正廳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穿斗式梁架,單檐懸山頂,高約7米。1992年12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硬朗的文字,如石刻鐵鑄,歲月的風雨永遠只能把“石堂先生”學識、淵源、治教、功績、品德洗刷彌新。“石堂之學,實本輔氏,輔氏之學,出自考亭(朱熹)。真知實踐,崇雅黜浮,自六經外,星歷、堪輿、律算以及百家之書,靡所不究。后聘禮勿軒莊書院,而道行延建(福建)。目今莆中多賢,講學造就,石堂殆為鼻祖。”這一切清晰可見。
胸懷格局決定了人的一生運勢,鄉(xiāng)村的格局也一樣影響著這方水土人的胸懷格局。石堂境,北有笑天獅子峰,東有筆架山峰,南有展旗峰,西有黃柏峰,而這些山峰巖高體大,三千公頃良田如堂置前,原來“石堂”之稱也正由此而來。堂中溪流忽明忽隱時穿時繞奔流不息,這峰高、堂明、水暢的山水田園格局,能不出志明、亮節(jié)、文秀、才溢安平樂道的生活情趣嗎?石堂先生留詩云:“云作交游山作客,道心為主自安貧。綠水一潭澄靜性,青山萬迭裹人心。”這是一種飽食五谷的風雅,這是一種談雞化虎的情懷。陳懼齋先生,是這方山水養(yǎng)育了他,他讓這里的稻香蛙聲傳出永久不衰朗朗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