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寧德拍客團 | 繆福森:踏訪紅軍橋
或許是從小生長在鄉(xiāng)村的原因,
或許是長期結(jié)緣攝影的緣故,對于鄉(xiāng)野村落,
廊橋古宅我總是情有獨鐘。
前不久,朋友提議去野游,于是,
壽寧縣犀溪鎮(zhèn)李家山村下的紅軍橋便成了我們首選的去處,
由此便踏上這次“紅色之旅”……
清早,我們驅(qū)車沿著寬闊平坦的G235國道——雙湖二級公路一路飛奔,大約行駛了二三十公里路程就到了與浙江省泰順縣城一衣帶水之隔的友誼橋頭,又迎著溪流,沿著一條盤旋而上的公路直奔李家山。透過車窗,只見山下玉帶般的溪流時隱時現(xiàn),綿延起伏擁綠滴翠的山巒直撲眼簾,林間偶爾幾聲鳥鳴平添了旅途無盡的歡樂。這時,我們仿佛置身于“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的美妙境界。
俯瞰壽寧縣李家山村
車子很快抵達了李家山村。這里地形較為平坦,公路將村子一分為二,路下方主要是李家山原來的村落形態(tài),五六座古民居保存尚好,公路后邊多為十多年前新建的房子。
李家山是一座周氏血緣聚落。明永樂年間(1403—1424),李家山始遷祖周信一的祖輩原居浙江省慶元縣周墩,后移居該縣水寨。在那里居數(shù)代后,為避戰(zhàn)亂,周信一舉家遷徙到這里。因祈發(fā)族平安,他就將此棲息地取名叫“利家山”,由于壽寧方言“利”與“李”諧音,后來就改稱“李家山”。
參觀紅軍橋要經(jīng)過一片茂林修竹
李家山又是犀溪鎮(zhèn)位于閩浙邊界最偏遠的一個小山村,地處楊梅洲下游。解放前,這里曾經(jīng)燃燒著革命烽火。如今,大凡涉足李家山的游人無不想去踏訪一下村莊山麓河上那座全國唯一的紅色木栱廊橋。
這時,村里一位當(dāng)年地下交通員的兒子十分善解人意,他主動熱情地為我們當(dāng)起了向?qū)?。于是,我們一行沿著一條蜿蜒石徑步行下山。路上,這位熱情的村民向我們娓娓道起了紅軍橋的來歷。
紅軍橋南岸橋頭的石階
當(dāng)年,葉飛、范式人、許威等革命老前輩在李家山這一帶從事革命活動。村子山麓河上原有一座獨木橋遭到敵人刀砍斧劈之后,幾乎不能通行。1937年3月12日,河上游突發(fā)山洪,這座危橋被滾滾洪流沖毀,當(dāng)時,國民黨軍隊和民團密謀圍捕正住在李家山村的范式人、許威等24位紅軍將士及8名家屬,在這萬分危急關(guān)頭,李家山村的周則留、周作純等9位地下交通員從家中取來舊木料,連夜趕制木筏,幫助紅軍搶渡過河。安全脫險后,許威他們向當(dāng)?shù)卮迕癯兄Z:等革命成功之后,一定在這里為你們修一座橋。1954年,時任福安專區(qū)副專員的許威撥款一萬元,在這里為鄉(xiāng)民修建了這座木拱廊橋……
紅軍橋屋地板呈較大弧面
聽完向?qū)У闹v述,我們感動不已。有詩記之:
李家山下話當(dāng)年,狼虎窮追到眼前,
搶渡洪流憑木筏,撫今追昔頌先賢!
紅軍橋屋兩側(cè)擋風(fēng)雨板上的鏤空窗洞以五角星為主,也穿插其他造型
我們邊走邊聊,穿過一片茂林修竹,不知不覺中,宛若一匹灰色戰(zhàn)馬奮蹄騰越河面的木拱廊橋赫然跳人我們的眼簾。于是大家加快步伐來到山麓,只見這座雄跨在青山綠水間的大橋有如“長虹飲澗”,又似“新月出云”。登上十多級巖隙間點綴著小草的石階到了南岸橋頭,徜徉于弧形的橋上,橋屋兩側(cè)擋風(fēng)雨板上的五角星鏤空窗洞吸引住我們的視線,觀賞這匠心獨運的設(shè)計,我們仿佛看見當(dāng)年紅軍戰(zhàn)士在這里浴血奮戰(zhàn)、英勇殺敵的情景……走過這座長43米、寬5.1米,歷經(jīng)半個多世紀(jì)風(fēng)雨洗禮的木拱廊橋,只見北岸橋頭豎著一塊由該縣人民政府立、高1米多的“紅軍橋紀(jì)念碑”,碑文印證了村民關(guān)于紅軍橋別有來歷的講述。
豎立在北岸橋頭的紅軍橋碑刻
我們又順著岸邊小路興致勃勃地來到橋下,那在身邊潺潺流淌的一溪碧水清純潔凈,看了真讓人心醉。舉目仰望,瓦藍的天空映襯著雄偉的橋身,我們不禁為紅軍橋“橫空出世"的壯美氣勢拍手叫絕!
雄跨于青山綠水間的紅軍橋為全國唯一的一座紅
紅軍橋,正以其具有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飲譽閩東,又因其由政府出資修建而在全國現(xiàn)存木拱廊橋中絕無僅有的特色而倍顯珍貴。而今,隨著紅色旅游、鄉(xiāng)村生態(tài)旅游的興起,以及木拱廊橋日益倍受人們青睞,她的身價將與日俱增!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拍客 繆福森 /文圖
編輯:林翠慧
審核:劉寧芬 周邦在
責(zé)任編輯:林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