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縣市頻道 福鼎新聞

西昆脈動

2016-03-08 10:39 來源:寧德網 蘇晶晶 王志凌

1-2

西昆鄉(xiāng)賢出資制作“至圣裔”新牌匾,舊的牌匾作為該村文化珍寶妥善珍藏。

寧德網消息(記者 蘇晶晶 王志凌 通訊員 蔡雪玲 文/圖)西昆,江南孔裔第一村,中國傳統(tǒng)村落,深居福鼎市管陽鎮(zhèn)群山之中,遠離塵囂,寧靜悠遠。這里的村民世代耕牧山田,以農為生,與別處農村似乎并無大區(qū)別。但作為遠近聞名的孔子后裔聚居地,該村的屋舍民風都流淌著一股濃郁的文化古風,仁義親尊,溫良恭儉,傳承數(shù)百年不息。而今,這個文化之村正發(fā)揮著自身的獨特優(yōu)勢,以多樣的方式,繼承傳統(tǒng)文化精粹,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光華,并以潛移默化的引導,讓文化豐富一村內蘊,浸潤一方產業(yè),吸引各界有心之人,讓西昆的傳統(tǒng)與發(fā)展逐漸融合,折射熠熠之光。

近日,記者走進西昆,看一眼屋舍街巷留存的文化形式之美,聽一段孔家圣賢傳承的文化內涵之美,感受該村以文化立村、文化立人的獨特發(fā)展之路。

承家風傳統(tǒng)復興

細雨中的西昆山野籠罩在一片云霧中,清冷中更增一分朦朧。嶄新的牌坊立在村口,讓外來人一下便能感受到文化氣息;莊嚴靜穆的孔廟,斑駁的外墻高檐盡顯歲月印跡;烏瓦木柱結構的古厝,佇立一側,平添古意。

“感謝天地孕育之恩,感謝國家護佑之恩,感謝父母養(yǎng)育之恩……”沿著村道行至一幢民房附近,隱約聽見一陣陣童聲傳來。原來是參加“西昆國學冬令營”的十多名孩子在飯前正規(guī)規(guī)矩矩地吟誦《感恩詞》。他們吟誦完畢后,便有序地打飯、夾菜,遵循著“食不言”的傳統(tǒng)默默吃飯。這些孩子,最大的12歲,最小的僅3歲。

經典誦讀、禮儀學習、茶藝、武術、古琴、書法……在冬令營的課程表上,記者看到了一系列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教習內容,這是對孔子曾授弟子“六藝”的一種延續(xù)。通過這些文化課程的學習,孩子們有所收獲,有所改變。

“孩子們的變化,每天都看得到。這說明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培養(yǎng)行為習慣很重要。”本次冬令營的負責人萬立春介紹說,每次舉辦夏令營或冬令營,他們沿襲古人注重“童蒙養(yǎng)正”,不急于將知識輸送給孩子,而是先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經過一段時間的集中教導,每個孩子的認知、行為都會產生明顯變化,家長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在儒學之風猶存、文化氣息濃郁的西昆,這樣傳統(tǒng)的教化行為日日如是。孔氏至今仍是該村的名門望族,引領著該村數(shù)百年的民風村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儒家提倡的一些普世價值觀作為孔氏“家風”,一直傳承著,如今又逐漸被復興?,F(xiàn)在,每年9月,西昆村都與全球同步舉辦祭孔大典,且從2008年開始,該村為沿襲先祖的思想精粹,傳承國學經典,先后創(chuàng)建了德成學院與孝行之家,設立國學閱讀室等方式,逐漸重新將傳統(tǒng)文化之美呈諸世人。

興產業(yè)活力初綻

孔家白茶、國學文化、世博茗茶……孔家作坊是西昆村最大的茶企,是鄉(xiāng)賢孔慶德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所建。它的企業(yè)文化內涵別具一格,經營理念也頗顯與眾不同。

“家鄉(xiāng)資源這么好,現(xiàn)在形勢也不錯,利用得當效益很明顯。”孔慶德的妻子陳笑云介紹說,他們夫妻二人早年離鄉(xiāng),在廣州經營一家茶葉店長達18年。2011年,經鎮(zhèn)、村兩級干部的幾番邀請,他們決定回老家開廠制茶。西昆有著得天獨厚的種茶優(yōu)勢,5000畝茶園常年經受云霧浸染,生態(tài)、綠色,品質優(yōu)良,是曬制白茶的上等原料;而孔氏亦有數(shù)百年的種茶傳統(tǒng),早在明清時期就為曲阜孔府專供白茶。有天時、地利,還有人和,孔家作坊擔著以文化興一村產業(yè)的重任,落地開花。

為將“云霧茶”的好品質呈現(xiàn)給世人,孔家作坊以“良心”為商,求質不求量,堅持采用春茶、荒茶為原料,憑借多年茶道經驗,制定一套精細的工藝流程,力爭做到不含一絲雜質……這些嚴謹?shù)慕洜I理念讓孔家白茶在福鼎白茶大潮中穩(wěn)占一席之地。目前,孔家作坊的發(fā)展已漸上規(guī)模,每年產出250多噸白茶,銷往廣東、安徽等地,并建立了多個直銷店,讓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產業(yè)利群眾??准野撞枧c西昆的文化之名相融相長,逐漸被世人熟識,直接創(chuàng)造了經濟社會雙重效益。“我這廠里的工人,從種植到生產全都是本村人。”陳笑云笑著說,丈夫孔慶德有故土情懷,希望能多為家鄉(xiāng)人做些事。如今,他們廠里可解決30至50名勞動力,可得工資至少3000元。如此一來,鄉(xiāng)親們既可在家門口賣茶又可做工增收,宜農宜工,一舉雙贏。

茶企帶頭,農產漸興。近兩年,以孔家作坊為主要,以茶產業(yè)為中心,西昆村的農業(yè)產業(yè)從萌芽到生長,風頭正盛。除了茶業(yè),西昆立足自身的生態(tài)優(yōu)勢,借助文化旅游東風,還挖掘出紅米、太子參、粉絲等極具地方風情的農特產品,以成立合作社、注冊公司等多樣形式,風風火火走上產業(yè)興村之路。

歸人心源遠流長

作為孔子后人聚居的村落,西昆的傳統(tǒng)文化風氣吸引著諸多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到此游玩、停留,甚至定居。

年過不惑的張厚定是一位老板,浙江蒼南龍港人。提起西昆,張厚定只用簡單的“安靜”、“淡然”、“超脫世外”幾個詞來表達感想。2008年,他帶著三個孩子參加了西昆第一期國學夏令營,至此與西昆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時孩子還小,但不長的時間,他們的變化讓我覺得意外。”張厚定說,當時,他的3個孩子分別為5歲、6歲、7歲,在家中備受嬌寵,一些行為習慣有待完善。參加西昆的夏令營,他常陪護一旁,看著孩子們慢慢變得守禮,漸漸懂得謙讓,他在欣慰之余深感正確引導的重要。從此,他和家人頻繁往返西昆和龍港,甚至將最大的孩子留在管陽上學,如今已升初中。

“忙忙碌碌過日子,有時會覺得混沌。需要一個像西昆這樣的地方讓自己沉下心,保持清醒。”張厚定說道。7年來,張厚定憑著一顆單純的喜愛之心,與一群志同道合之士,力所能及地幫助復興西昆傳統(tǒng)文化、協(xié)助夏令營、冬令營的舉辦,宣揚國學。

若說張厚定還只是將西昆作為第二個家,那么同樣來自浙江蒼南的毛增財夫婦則是徹底以西昆為家。夫婦二人以教書為主業(yè),以售賣西昆土特產品為副業(yè),在此定居的小日子過得也甚為愜意。不僅如此,他們還將年邁的父母也接到西昆頤養(yǎng)天年。

“從北京到江蘇到陜西再到西昆,這一路走過來,在西昆才覺得有暫時安定的想法。”毛增財笑著說,從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畢業(yè)后,他在北京的一家央企工作,而妻子楊夢婕則回陜西教書。兩地分居的日子讓毛增財深感不是長久之計,后來他去了陜西創(chuàng)業(yè)。2015年,通過在西昆當義工的姐姐,毛增財?shù)谝淮巫哌M西昆,一眼就被這里的環(huán)境、民風吸引。借著為德成學院授課的契機,他便留了下來。不久之后,妻子楊夢婕也隨他安家西昆,并在管陽十二中繼續(xù)當老師。“其實這就是一個返璞歸真的過程。我追求得簡單,也就喜歡這樣清凈的生活。未來還沒定性,但目前,我的家就在這兒。”毛增財感慨地說。

西昆自8年前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這些年迎來送往全國各地的家長、學生、游客近2000人。這個小山村的寧靜、文化都散發(fā)著獨特魅力,不斷吸引著一些人到此“朝圣”,擴大文化影響力。

責任編輯:吳圣錦

關鍵詞

西昆 孔家 張厚定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寧德網簡介 版權聲明 聯(lián)系我們 加入我們

寧德網 版權所有,未經寧德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4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號:1309374

廣告聯(lián)系:0593-283132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新聞熱線:0593-2876799

寧德市新媒體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寧德市蕉城區(qū)蕉城北路15號閩東日報社三樓

閩ICP備09016467號-17 網絡舉報監(jiān)督專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