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寧德系列采訪實錄第十七篇

習書記說下黨是他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地方”

——習近平在寧德(十六)

采訪組:連縣長您好,今天能在壽寧縣下黨鄉(xiāng)采訪您,我們感到很榮幸。下黨是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期間最牽掛的基層鄉(xiāng)鎮(zhèn)之一,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當年壽寧縣和下黨鄉(xiāng)的基本情況。

連德仁:上世紀80年代,閩東是福建全省最為貧困的地區(qū)之一。壽寧縣地處寧德東北部,藏于大山深處。明代通俗文學家馮夢龍曾在壽寧當過4年知縣,他說壽寧是“縣在翠微處,浮家是錦棚,三峰南入幕,萬樹北遮城,地僻人難到,山多云易生”。用老百姓的話講,就是“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可見當年壽寧山路崎嶇,跋涉艱難,被人視為“畏途”。

壽寧號稱有“三件寶”:“地瓜當糧草,棕衣當被倒,火籠當棉襖。”棕衣就是蓑衣,火籠就是當?shù)厝硕炜净鹑∨墓ぞ?。這句話的意思是,那時候人們沒什么東西吃,只吃地瓜;沒有被子,就用出門遮風避雨的蓑衣當被蓋;冬天沒有棉衣穿,就抱著火籠、圍坐在火爐邊取暖,真是窮到了“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房不遮風”的程度。按照當時的貧困線標準,年人均純收入在200元以下的農戶就叫貧困戶。這樣的貧困戶,當時占壽寧縣人口的36%。

下黨是1988年建鄉(xiāng)的,是壽寧縣西部最偏遠的山鄉(xiāng),那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當時,下黨是省級特定貧困鄉(xiāng),是寧德地區(qū)四大特困鄉(xiāng)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五無鄉(xiāng)”,即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全鄉(xiāng)總人口約7500人,農林牧漁總產值只有186萬元,貧困率達到70%。

那時的下黨,群眾生活極其艱難。沒有公路,生產、生活全靠肩挑背馱;沒有電燈,農戶家里就用火篾(注:就是一種用毛竹制成的竹片,也有的用做篾器剩下的廢料制成,燃燒時間短、亮度小)、油盞(注:即油燈)。真可謂是“朝迎山村風寒,夜伴泥瓷燈盞”。下黨的老百姓有“三怕”: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養(yǎng)大豬,都是因為沒有路,進出尤其是挑重物運輸是非常艱苦的。這里閉塞到什么程度呢?宣傳隊到鄉(xiāng)里放電影《上甘嶺》,放映結束,小孩子們以為真的在打仗,就蹲在地上到處找子彈殼。有的困難群眾沒有吃過醬油,有的連一件能穿出門的像樣的衣服都沒有。有的農戶家里,一半人住,一半是牲畜,人畜混住在一起,衛(wèi)生條件很差。

這就是當年習書記來寧德任職時,壽寧和下黨的基本情況。

采訪組:請您講講習近平同志第一次來下黨的經過。

連德仁:習書記1988年6月剛一上任就來壽寧縣調研,第一次到下黨鄉(xiāng)是1989年7月19日。當時我是壽寧縣常務副縣長,主管農業(yè)、農村工作,聽說他要到下黨鄉(xiāng)調研,縣里就讓我參加接待。

下黨從來沒有接待過地委書記這么大的干部,也沒有正式的辦公場所,干部平時都在王氏祠堂里辦公,“辦公室”緊挨著牛棚,場面寒酸不說,氣味都令人窒息。一下子來這么多人考察、調研,在哪里歇腳、在哪里開會?鄉(xiāng)里找來找去,決定就在咱們現(xiàn)在所在的這座鸞峰橋上歇腳、開會。鸞峰橋是下黨的一寶,始建于清嘉慶五年,是壽寧縣木拱廊橋中最為壯觀的一座,也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可是當時這座橋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堆的全是雜草和牛糞,非常臟。

為了迎接習書記一行,縣委指派武裝部長和婦聯(lián)主任提早到下黨組織群眾來清理廊橋,洗刷了三天才洗干凈。大家又把自己家的凳子、桌子、臉盤全拿來,給習書記他們歇腳、洗臉做準備。廊橋旁邊有個小學校,也收拾出來準備給他們開會用。

7月19日清早6點多,習書記帶著18個地直部門負責人,連同縣上相關部門的負責人,一共30多人,從壽寧城關出發(fā)。9點多,車子開到平溪鄉(xiāng)的上屏峰村。所有人下車,帶上我們給準備的草帽、毛巾、木棍,頂著烈日、冒著酷暑,沿著崎嶇的山間小路,步行15華里,2個多小時才到達下黨鄉(xiāng)下黨村。

因為下黨窮,外人很少來,那條山間小路平時走的人也很少,全都是橫生的樹杈和高高的雜草。當時的下黨鄉(xiāng)黨委書記楊奕周就拿一把柴刀,在習書記前面開路,一邊走一邊砍樹杈、劈野草。還有老百姓自發(fā)地跑到中途的涼亭里,給習書記送草藥茶和綠豆湯。

11點多,習書記他們到達下黨鄉(xiāng),每個人都是大汗淋漓。他們在鸞峰橋這兒簡單洗了洗,就開始開會,進行現(xiàn)場辦公。聽取鄉(xiāng)黨委和政府的工作匯報后,習書記作了講話,對下黨鄉(xiāng)的發(fā)展進行具體指導,并決定率先解決通鄉(xiāng)公路、水電照明和辦公場所這三大問題。

開完會,習書記一行就在鸞峰橋上用餐。雖然下黨條件不好,但老百姓都竭盡所能地拿出飯菜來招待這位遠道而來的“地府”,泥鰍、田螺、糯米糍等都是土菜,但代表著下黨群眾的一份盛情。習書記他們就在高高低低、長長短短的桌凳前,端起老百姓精心準備的鄉(xiāng)村小菜,香噴噴地吃了起來。午飯后,習書記等稍作休息,就進村入戶,訪貧問苦。下午3點多,他們又途經溪后、大坵下、下屏峰幾個自然村,步行20多華里到達溪源村,晚上8點多才回到壽寧縣城,整整一天,往返一共14個小時。許多同志的腳底、腳趾都磨出了血泡。

采訪組:第一次下黨之行給習近平同志留下了什么印象?那一次他在下黨講了些什么?

連德仁:下黨鄉(xiāng)群眾的淳樸、熱情、堅韌和對擺脫貧困的渴望,給習書記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當時很感慨地說:“下黨這個地方,我來了一次,一輩子都忘不了。下黨不擺脫貧困,我們就愧對鄉(xiāng)親父老。”

他在現(xiàn)場辦公會上,對壽寧和下黨的干部說:“我到壽寧來了幾次,感到這里并不是那么令人生畏的地方,反而覺得這里青山如黛,綠水長流,是大好河山,有廣闊的開發(fā)領域。壽寧民俗上有山區(qū)的狹隘性、落后性、好訟性。民風上卻熱情好客,很歡迎外來干部,而且又有革命老區(qū)人民的可貴品質。所以我感到,壽寧的氣候雖然是冷的,但人情是暖的。這就是壽寧的特色。”

他還說:“壽寧的經濟發(fā)展比較慢,但這不能說主觀努力不夠,更不是干部群眾不努力,而是受客觀條件的制約。閩東是交通斷層,國家投入少,壽寧獲得的投入更少,這就導致這里發(fā)展滯后、經濟落后,文化教育上不去,人才留不住;投入少,產出就少,財政就拮據(jù)。壽寧雖然經濟實力排在后面,但是壽寧干部的精神狀態(tài)是好的,給我的印象是深刻的。”當然,他也對干部提出了要求。習書記說:“我知道馮夢龍在壽寧當過知縣,寫了一本《壽寧待志》,還留下了很多美名。當年一個封建朝代的官員都能跋涉半年來到這里,我們共產黨的干部更要勇于擔當,挑戰(zhàn)困難。”

習書記這一番話,講得入情入理,聽了讓人如沐春風。很多干部都說,沒想到習書記這么理解我們、鼓勵我們,讓我們對改變壽寧面貌的信心決心更強了。

采訪組:我們了解到,習近平同志當年第一次來下黨之后,并沒有馬上回到寧德,而是在壽寧縣城召開了一個現(xiàn)場辦公會。請您講講那次會議的主要情況。

連德仁:習書記7月19日來下黨調研后,確實沒有馬上回到地委,也不像有的地方領導,調研時承諾一個樣,回去執(zhí)行又是另外一個樣。他抓落實要求立竿見影。

第二天一大早,也就是1989年7月20日,習書記在壽寧縣政府會議室召集開會,和他同行的18個地直部門的干部與縣直對應的18個單位的干部面對而坐,就壽寧縣、下黨鄉(xiāng)的建設工作現(xiàn)場研究、現(xiàn)場拍板。習書記說:“這次大家和我一起到下黨鄉(xiāng)實地調研,相信都很受教育。以后各個部門都要到貧困地方去調查研究,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任何原因、種種情況,都不能成為不下鄉(xiāng)的理由。”習書記要求地、縣相關部門負責人對下黨鄉(xiāng)的發(fā)展建設要優(yōu)先考慮,并在政策上予以傾斜,在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解決群眾困難。他讓每個部門的負責人或者代表表態(tài),你拿多少錢,他拿多少錢,現(xiàn)場就定下來。最后決定支持下黨鄉(xiāng)建設資金72萬元,主要用于水電照明和公路建設,以盡快解決生產生活用電和交通問題。有個部門領導說了句很形象的話:“習書記啊,我們把口袋里的毛都拔拉出來啦!”意思是已經盡全力支持下黨建設了。大家哈哈大笑,深表同感。

采訪組:請您再講講習近平同志第二次到下黨的情況。

連德仁:習書記第二次到下黨是1989年7月26日,他陪同時任福建省長王兆國同志到下黨鄉(xiāng)視察災情、慰問災民。7月21日晚,下黨鄉(xiāng)發(fā)生百年不遇的暴雨洪災。下屏峰村30多座民房被毀,土墻坍塌,5位村民遇難,受災群眾62戶,332人。王兆國省長和習書記一行冒著大雨、蹚著大水趕到受災現(xiàn)場,視察災情,部署抗災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看到村民們?yōu)暮蟮膿p失和難受的情況,他一一進行了慰問,并從寧德地區(qū)的財政經費里拿出錢來,給受災最重的32戶村民每戶發(fā)放了1500元救災款。這在當時是什么概念呢?那時我每個月的工資只有41元錢。他一下子給每個受災戶撥了1500元。同時,他還單獨拿出15萬元資金,用于公路、防洪堤壩的修復和學校修繕,以解燃眉之急。

采訪組:習近平同志第三次來下黨是時隔7年以后,當時他已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了。請您講講他那次來的經過。

連德仁:習書記第三次來下黨是1996年8月7日。當時他是省委副書記,距離上一次來下黨已經7年時間,離開寧德工作也已經6年時間,但他對下黨的感情更濃了。他一到下黨,就開門見山地說:“整整7年之后的今天,我又到了下黨。7年來,我一直牽掛著下黨。”

他帶領省交通廳、財政廳、老區(qū)辦和扶貧辦等部門負責人一起察看了下屏峰村的災后重建點。當時由于資金短缺,下屏峰村水尾的石拱橋只建了石拱,橋面并沒有鋪平,只用施工搭設的木板橋作為臨時通道,不太安全。習書記一行就從這條臨時通道走到河對岸,沿河視察水毀后修繕起來的防洪堤工程。村委會干部請他到村委辦公樓里歇息喝茶,他謝絕了,直接到群眾家里慰問,所到之處不時和鄉(xiāng)親們打招呼、握手致意,了解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老百姓知道習書記對下屏峰災后重建特別關心,非常感激。習書記離開下屏峰時,村民們都自發(fā)燃放鞭炮歡送習書記。

回到下黨鄉(xiāng)黨委辦公地,他又聽取了鄉(xiāng)黨委和政府的工作匯報,為鄉(xiāng)里修橋、鋪路、發(fā)展生產撥了100萬元人民幣。他說,這100萬交給你們鄉(xiāng)里分配,原則就是按照現(xiàn)實困難情況,實事求是,把資金用在刀刃上。當時,鄉(xiāng)政府交給習書記一個報告,是關于下黨經楊溪頭村與浙江慶元縣對接的公路立項的事情。這是一條省際公路,如果能夠盡早立項并修通,對下黨的經濟發(fā)展將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習書記看后,當時就把報告簽了,直接交給一起來調研的省交通廳長。1998年,這條省際公路就建成通車了。

采訪組:那時的下黨應該已經發(fā)生很大變化了,習近平同志對此有什么評價?

連德仁:習書記第三次來下黨雖然時隔7年,但他并沒有中斷和下黨的聯(lián)系。當年那個拿著柴刀給他開路的鄉(xiāng)黨委書記楊奕周經常去找他,跟他講下黨的情況,他也真誠地把老楊看作自己的農民朋友。習書記說:“7年前來下黨的那段歷史,歷歷在目,記憶猶新。我們好幾次在寧德開會時講到下黨,講到寧德地區(qū)一些貧困地區(qū)的標志時,都將這里的一些情況,作為一個典型來介紹,大家感覺很受教育。在各自崗位上工作的領導干部不要忘記,這一方土地上還有很多父老鄉(xiāng)親生活在貧困線以下?,F(xiàn)在來下黨已經不需要跋山涉水了,坐著車一陣風就到了。過去的特困戶,現(xiàn)在有的脫貧,有的奔小康,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他當時還對寧德的扶貧工作提了幾點希望:一是在更新觀念、提高素質上要有一個新的飛躍;二是拓展思路,把路子摸得更清楚一點;三是要把腳步邁得更扎實;四是繼續(xù)發(fā)揚老區(qū)革命精神和新建區(qū)、特困區(qū)的拼搏精神;五是各級干部要更加關心特困區(qū),對這些地方多一點理解、關心、支持和照顧。

采訪組:習近平同志一直非常重視扶貧工作,在寧德期間一直把幫助廣大群眾擺脫貧困作為頭等大事緊抓不放。您當時作為分管農業(yè)農村工作的副縣長,對他這種理念有什么感受?

連德仁:習書記對我們壽寧脫貧致富的關心不僅體現(xiàn)在對下黨的牽掛上。實際上,他前后一共9次來壽寧縣實地考察,從不同角度了解壽寧經濟發(fā)展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脫貧致富的方向和舉措。

1988年8月2日,習書記剛到寧德工作不久,就在陳增光專員陪同下走了閩東9個縣市,壽寧縣是第七站。習書記走訪了麻竹坪水庫和竹管垅鄉(xiāng)、清源鄉(xiāng)、芹洋鄉(xiāng)的部分貧困村,察看了縣茶葉精制廠、植絨廠、光儀廠、線毯廠等10個企業(yè)。同年11月3日,習書記陪同省委書記陳光毅到壽寧檢查指導工作,到武曲鄉(xiāng)和竹管垅鄉(xiāng)的橋仔頭自然村了解脫貧致富情況??梢哉f,壽寧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和學校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跡。作風深入,一竿見底,踏石留痕,是習書記的風格體現(xiàn)。在武曲鄉(xiāng),他聽取鄉(xiāng)政府匯報;在南陽鎮(zhèn)山坑村,他傾聽村干部們的呼聲;在三祥新材公司,他了解企業(yè)轉型發(fā)展的思路;在鰲陽小學,他與教師座談了解實際困難;在竹管垅橋仔頭,他進村入戶,了解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瓶頸;等等。為了改變壽寧面貌,習書記提出修公路、建電站、筑堤壩、建學校、解決辦公場所等一系列幫扶舉措,為壽寧人民擺脫貧困注入致富的源泉和前進的動力。

采訪組:習近平同志在閩東期間就扶貧工作提出不少很有創(chuàng)見的理念,比如“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等等。從他對壽寧縣的具體指導看,您認為都有哪些鮮明的理念和具體的舉措?

連德仁:習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緊緊圍繞閩東地區(qū)如何脫貧致富、加快發(fā)展這一主題,提出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四下基層”等許多創(chuàng)新理念、觀點和方法,深刻回答了推進閩東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壽寧是農業(yè)縣、山區(qū)縣、貧困縣,習書記要求縣里要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關于農業(yè),他說糧食生產是根本,發(fā)展什么都要把搞好農業(yè)、種好糧食作為大前提;他還提出要走一條發(fā)展大農業(yè)的路子,就是要山水田林牧副漁全面發(fā)展,朝著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方向發(fā)展立體農業(yè),要面向市場,追求農業(yè)生產的商品率,用農業(yè)商品觀念代替原先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觀念。

關于工業(yè),他指出壽寧辦的企業(yè)勞動密集型的多,高精尖的產品比較少。要把工業(yè)辦好,就要走向全省和國際市場,做別人沒有的或比別人好的產品。他知道壽寧茶葉生產是支柱產業(yè),強調要搞精品茶葉,生產、加工、包裝都要上一個臺階。有一次他到南陽鎮(zhèn)森鑫玩具廠考察,當他了解到一個小小的工廠年產值就有6000多萬、產品銷往東南亞各國時,非常高興,還連連表示這樣的企業(yè)品牌要樹起來,政府部門也要做好服務工作。

他強調擺脫貧困首先要思想解放,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我們寧德素來是“老、少、邊、島、窮”,安貧樂道、“等靠要”心理比較嚴重。但習書記當時商品意識和競爭意識非常強,這有可能與他在廈門這樣的沿海開放城市工作經歷有關。他鮮明提出扶貧先扶志,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不要言必稱貧。他說:“把腦袋瓜的問題解決了,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干出來。”

習書記到閩東工作時,我們縣的扶貧工作已經開展了3年,但各項工作才剛剛起步。他說扶貧工作要升層次、上水平。“雖然扶貧規(guī)劃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扶貧這項事業(yè)是長期的,不是說3年時間到了就宣告結束了,不是低水平脫貧就可以說明問題。”

習書記十分重視典型引路。他抓扶貧,就抓下黨。他在全地區(qū)干部會上多次講下黨這個典型,他說下黨搞好了,對全地區(qū)的脫貧有指導意義。

他對各級干部提出明確要求,強調要主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要以一村一戶為對象,身子扎下去想路子、解決問題;要有比較明確的脫貧手段,比如推廣“一村一品”;要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跟進,才能實打實地上一個新的臺階。“不能希望一口就吃成一個大胖子,不能急功近利,搞短期行為。”習書記這些話,我至今記憶猶新,恍如昨日。實踐證明,把脫貧作為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一任接著一任干,“功成不必在我”是完全正確的。今天的“精準扶貧”“全面小康”和當年的“擺脫貧困”,是一脈相承的,當然既是量的變化,更是質的提高。

習書記還講,要把脫貧與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他舉了壽寧農村人畜混居的例子,他說:“人跟牲畜住在一個屋檐下,這屋內衛(wèi)生狀況解決不了,怎么能夠健康起來。”他在這個問題上的考慮,體現(xiàn)了他慮事周詳、思考深刻的品質。

采訪組:那么習近平同志當時給您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連德仁:我還記得第一次見到習書記時,感覺這個大干部真年輕啊!三十出頭的樣子,很有內涵,又非常平易近人。由于他每次來我都陪他,一來二去的就熟悉了,他見到我就“老連”“老連”的叫我,很親切。而且從他講話也能看出來,他不像有的讀書人講話那樣文縐縐的,而是非常接地氣,說的都是老百姓能聽懂的話。

我認為,當時閩東地區(qū)的落后面貌和群眾脫貧致富的期盼,激發(fā)了習書記強烈的為民情懷。他一而再、再而三,跋山涉水,三進下黨,下黨成為他最為牽掛的地方。在他的推動下,現(xiàn)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這個“四下基層”制度在閩東蔚成風氣,直到現(xiàn)在仍在延續(xù)。

他在基層調研,總是走在最前面,到老百姓家里看望慰問,也從不講究。有的老百姓衣衫襤褸,手也不怎么干凈,可他從不在意,進門就過去跟他們打招呼,握著他們的手進行交談。有時候進了農戶家里,就直接掀開鍋蓋看看老百姓吃的什么,對生活用度問長問短。老百姓都說習書記是打心眼里關心我們。

采訪組:您后來跟習近平同志還有聯(lián)系嗎?

連德仁:我與習書記個人交往不多,有一點是我至今不能忘懷的。我個人的業(yè)余愛好是寫作,1990年時,我把自己擔任副縣長十年期間撰寫的文章結集成冊,出了一本38.5萬字的書,叫《從政文稿》。當時是以內部書號印的,只印了3000冊,我送了習書記一本。后來有一次他來壽寧調研,我到壽寧賓館去向他匯報工作。他一見我來了,就說:“老連,你的《從政文稿》我看了,不錯!你要寫上5本書。”習書記的鼓勵對我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現(xiàn)在我已經寫出4本了,也先后給他寄過,我還要加把勁再寫一本,繼續(xù)發(fā)揮余熱。

1992年9月,他把《擺脫貧困》一書送到我手中,并親自寫下“德仁同志閱存,習近平”9個大字。2002年4月25日,我陪同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書記在清源鄉(xiāng)調研時留下我們之間唯一的一張合影,我把這張照片印在《三農絮語》一書中,作為永久的紀念。

現(xiàn)在距離習書記主政閩東已經過去30年了,他在閩東大地、壽寧大地上踐行骨肉相連的群眾路線,留下了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留下了清正廉明的公仆形象,留下了親民愛民的執(zhí)政理念,留下了踏石留印的務實精神。如今,壽寧縣、下黨鄉(xiāng)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山頭綠了,生態(tài)環(huán)境明顯改善了;電燈亮了,廣大農村實現(xiàn)用電全覆蓋;道路通了,下黨通了柏油路,壽寧通了高速公路;衣食足了,溫飽問題解決了;樓房高了,壽寧新城高樓林立;實力強了,縣級財政收入是當年的100倍,2015年壽寧還榮獲“全省縣域經濟發(fā)展十佳縣”;市場繁榮了,商品琳瑯滿目,物價相對穩(wěn)定;教育發(fā)展了,2014年高考上本科線997人,2位學子被北大錄取;看病方便了,老百姓的健康指數(shù)進一步提高。那個昔日近七成百姓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下黨鄉(xiāng),2016年實現(xiàn)工農業(yè)總產值2.4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5元,總人口貧困率下降為2%。

我想,壽寧和下黨脫貧致富的顯著成效,就是我們壽寧人民、下黨鄉(xiāng)群眾對總書記這些年來殷殷牽掛的最好回報。

文章來源:《學習時報》2019年6月26日第3版

采訪組:田玉玨   薛偉江  李政

寧德網(wǎng)簡介 版權聲明 聯(lián)系我們 加入我們

寧德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寧德網(wǎng)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3512014001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號:1309374

廣告聯(lián)系:0593-2831322 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3-2876799

新聞熱線:17759335807 舉報郵箱:ndwww@qq.com ???寧德網(wǎng)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寧德市新媒體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寧德市蕉城區(qū)蕉城北路15號閩東日報社三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