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金磚故事傳遍大街小巷”
聚焦小兩口生二孩的中國故事《逢春》、呈現災難后人們重建家園的巴西故事《顫抖的大地》、講述老人與孤兒之間動人友誼的印度故事《孟買迷霧》……這段時間,在廈門,一部由金磚五國導演合拍的電影《時間去哪兒了》,成了百姓茶余飯后閑聊的重要談資。五段不同的“時間”故事,五種不同的敘述手法,因為擊中了不同人共同的生活感受,引發(fā)情感共鳴,這樣的案例、這樣的金磚故事,釋放出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文化力量。
“讓金磚故事傳遍大街小巷”,習近平主席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的這一期許,得到現實的呈現。這些年來,一說起金磚,“更近了,也更通了”,恐怕是不少人最直接的感受。在巴西,孔子學院不斷掀起“漢語熱”,學生們希望學好漢語后,到中國參觀萬里長城、游覽桂林山水、欣賞中國京劇;在印度,一位曾在中國留學的學生,面對采訪鏡頭,以一曲《朋友》表達他對校園時光的懷念、對老師同學的牽掛;在中國,曾參與鼓浪嶼建筑修繕的南非友人親自出鏡,為大家講解“鋼琴之島”那“看得見的歷史,聽得見的故事”……10年來,越來越近、越來越通的“金磚”,不斷創(chuàng)造著一個個可觸可感、屬于自己的故事。
人之相知,貴在知心。一個故事,既是一扇窗戶,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增進了解;更是一粒種子,讓人們內心生出理解之根,發(fā)出合作之芽。有兩張照片,定格下兩位攝影師忘年交的歷史瞬間。照片里,來自巴西的“世界紀實攝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薩爾加多,和來自中國的攝影師鐘維興,正在為彼此拍攝肖像。因為相同的愛好,因為相似的靈魂,即便相隔千萬里、有著近20歲的“年齡鴻溝”,也難以阻攔心靈的貼近。他們的故事,猶如一座橋梁,在連接兩國民眾樸素情感的同時,也拉近著人們心靈的距離。
“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yè)難以持續(xù)長久。”這樣的看法,并非虛言。因為,對于偉大的事業(yè)來說,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支撐力量。但正如學者所言,文化有一層“殼”,“不敲開那個殼根本看不清里頭是什么樣”。故事,是文化最生動的表達,飽含著真情,具有無比強大的感染力,有著直抵人心的力量。通過一個個金磚故事,講述各國文化、展示金磚精神,恰恰是敲開文化之“殼”的秘訣,是破譯精神密碼的鑰匙。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我們不斷推進金磚合作邁上新臺階,也是在書寫新的歷史。從這個角度而言,讓金磚故事傳遍大街小巷,不僅意味著總結過去,更意味著面向未來,為共同發(fā)展培厚文化土層,為合作共贏提供文化積淀。當一個個金磚故事家喻戶曉,當一個個金磚細節(jié)深入人心,文化自然而然就能發(fā)揮潤物無聲的功效,成為經濟發(fā)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
繼去年9月首次舉辦金磚國家電影節(jié)、今年6月首次舉辦金磚國家運動會之后,9月4日,首屆金磚國家文化節(jié)在鷺島廈門正式啟動。打造更多這樣接地氣、惠民生的活動,我們有理由相信,金磚故事將講得更動聽、傳播得更廣,五國人民的交往和情誼也將像習近平主席所言,“匯成滔滔江河,為金磚合作注入綿綿不絕的動力”。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05日 04 版)
責任編輯:雀鶯